附近200米约爱电话_600块4个小时全套_100元4个小时上门服务电话

  • 1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信息公开
工作动态

可园变“露天实验室”!东莞中学等七校科创学子解码古建筑智慧

作者:   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02 10:42:55   点击次数:

  当AI算法邂逅百年园林,当智能手机变身科研显微镜,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与文化对话在岭南名园——东莞可园博物馆徐徐展开。4月26日,来自东莞中学等七所学校的科创少年,以“四维探究法+AI技术”将岭南园林转化为立体教科书,在飞檐黛瓦间解码古人智慧。

  本次项目式学习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活动"东莞中学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"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活动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,东莞中学与可园博物馆联合主办,通过创新的"观微索隐→析理穷源→诘难求真→实证辨微"四维探究法,让这座岭南名园变身为生动的"露天实验室"。


科学解码:屋顶暗藏流体力学

  "我们原以为灰瓦造型只为美观,没想到是精密的'排水系统'!"我校参与本次活动的一名学子通过拍摄照片的AI分析,发现可园屋顶的倾斜角与东莞年均降水量数据高度匹配,其排水效率较普通设计大幅提高。这一发现,正是活动"观微索隐→析理穷源→诘难求真→实证辨微"探究路径的典型成果。


技术赋能:智能手机变身科研工具

  在项目实践中,同学们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,多维度解析了可园的建筑智慧:

  一部分同学发现了生态排水系统所具备的复合功能。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应对岭南地区多雨的气候,通过排水防涝功能有效处理雨水,还能够通过通风防潮措施降低室内湿度。此外,生态辅助功能也是一大亮点,植物与水流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净化了环境。

  另一部分同学在结构创新方面,揭示了“五式排水”技术的运用,例如曲径引流和暗渠分流,这些设计通过“曲折回环”的水道减缓了流速,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。红砂岩和金属加固工艺的使用,不仅提高了材料的耐久性,还有效避免了生物侵蚀,如苔藓和根系的破坏。

  还有同学在气候适应性方面,发现廊道和花窗的布局形成了自然通风路径,结合竹木植被的遮荫效果,有效降低了地表温度。湿度调节方面,透水性材料如多孔红砂岩的使用,能够吸附并缓慢释放水汽,从而平衡干湿季节的湿度差异。

  也有同学探讨了生态协同效应。他们指出,植物配置与建筑的结合,如“繁花小桥”景观,形成了“咫尺山林”的效果,通过乔木、灌木和草甸的高低错落配置,实现了水土保持。水体循环系统,包括池塘、溪流和地下暗渠,构成了一个微型水网,不仅辅助了蒸发降温,还补充了地下水。


教育创新:从"听人说"到"做研究"

  同学们经过对可园的详细探究和观察后,全神贯注地制作思维导图。桌面铺展的白纸上同学们绘制的布满彩色线条和关键词,报告厅内键盘敲击声、纸页翻动声与热烈讨论声交织,思维导图上逐渐布满彩色线条与关键词,展现出深度学习带来的思维跃迁。

 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"双向奔赴"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。当AI算法开始解读先人的营造智慧,当智能手机成为解码文明的密钥,我们欣喜看到,新时代科创教育正在打破学科边界,构建起贯通古今、融汇文理的人才培养新范式。

  这或许正是"四个自信"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最佳注脚——以创新之钥开启传统宝库,让文化基因滋养科技之树,为民族复兴培育兼具中国心与未来眼的战略型创新人才。